【文/观察者网编辑陶立峰/冯雪】近日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央政治局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
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仍然是“稳中求进”——这个表述也是从2011年开始的,已经延续了12年。但是,这份正式稿却透露出强烈的奋进感,也就是强烈的紧迫感。
无论是“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还是“四敢”(干部敢为、地方敢为、企业敢为、群众敢为) ),或要求落实“两个绝对”“毫不动摇”,向市场明确传达出政府稳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以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重点”(央视新闻网截图)
这种决心和信心还体现在具体政策上,尤其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上。“精确而强大”。
智信投资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赤字率和规模将有所增加,继续发挥基建投资拉动需求扩张的作用。货币方面,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幅度稍大的降准和降息。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也认为,“三稳”更多的是着眼于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当前通胀水平处于低位,有更多的债务空间。会议中提到的财政“发展”,也是货币“发力”、发“力”的恰逢其时。
明年中国与欧美将如何分化?
这次政治局会议是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宣示了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为明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虽然会议并未过多谈及明年面临的风险挑战,但在连平看来,2023年经济增速将回归合理区间,仍将面临较大的内外压力:国际地缘政治动荡加剧,主要经济体通胀出现放缓迹象。黏度升高,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欧美可能陷入衰退。随着外需减弱,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将减弱,国家将更多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防疫政策的优化让消费复苏前景光明,消费有望成为明年经济增长的亮点。
高盛和彭博社对明年欧洲经济走势的预测(图自高盛11月16日发布的研究报告)
“但不排除短期疫情反弹的风险,市场主体信心亟待提升,”连平也表示。“虽然房地产有望底部企稳,但复苏可能较慢,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依然不小。”
此外,连平还强调,一切“稳”的前提是不存在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于明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通常在6%以上。考虑当前疫情防控优化形势,结合行之有效的稳增长措施,实际增速将高于6%。例如,7日出台的《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将带动相关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快速回归更高水平。
但考虑到疫情反复,这个目标可能不会定得太高。“因此,我们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概率将定在5%至5.5之间。这既有利于引导预期,又不会太过激进,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滕建华说。泰告诉观察者网。
从全球范围看,欧美通胀水平将加速回落。但由于前期欧美加息过度,美国经济进入小幅衰退,增速大概率低于1%,而欧洲经济大概率进入衰退。滕泰认为,明年中国经济走势将继续与欧美有更明显的分化:近两年欧美出现通胀,中国经济下滑;那么明年,欧美经济很可能会从通胀转入衰退,而中国经济将开始从衰退走向新的复苏。
对于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也对观察者网表示,5-5.5%应该比较合适,更多的政策支持是现在需要。
新配方,新在哪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强化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往年更强调“灵活”、“合理”、“适度”。例如,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旨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高效率,更加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
对于这一新表述,连平认为,明年疫情影响带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部分海外国家经济衰退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需求的扩大。鉴于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宏观杠杆水平仍处于良好状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可靠的基础和条件。
对于财政政策的具体指标,连平预计,赤字率或需上调至3.2%或以上,广义赤字水平不低于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指标可设置更多3.5万亿元以上继续发挥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对需求扩张的拉动作用。
江苏海(门)塔(仓)长江隧道A1标段工程江北段施工现场(图片来自光明网)
货币政策方面,连平认为明年主要发达国家加息步伐可能放缓,输入性通胀压力逐步缓解,国内物价总体持平,我国货币政策宽松调整空间更大货币政策。同时,扩大内需仍需要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必要时可进行幅度较大的降准和降息。
但与此同时,连平也提到,虽然当前扩大需求主要受制于疫情干扰和消费不足,但投资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经济有能力逐步企稳回升,因此货币政策没有实施超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必要。历史表明,超常的货币政策扩张往往缺乏针对性,会带来巨大的风险积累。
滕泰认为,货币政策首先要保证实体经济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的影响,中国之所以没有大幅降息,不仅仅是为了住房和住房,也是为了防止股市泡沫、人民币汇率贬值、通胀,当然还有以稳定增长。因此,过去几年货币政策在综合多目标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相对中性的基调。
但面对2023年稳增长稳就业的迫切需要,滕泰强调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利率。“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通胀不严重,但存在通缩风险,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只有3.2%左右,而CPI则在2.1%左右。”产品价格)在0.6%左右,10月份PPI已经为负。” 滕泰说道。
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CPI和PPI数据。11月份,PPI同比下降1.3%,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
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CPI走势图(图片来自国家统计局)
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PPI走势图(图片来自国家统计局)
在张斌看来,此次表述的调整表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侧重点会有所取舍。前面讲了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我们发现,宏观经济最大的矛盾是增长和就业。
另外,张斌认为,虽然过去我们经常讲逆周期,但力度其实比较小。财政支出增速顺周期大于逆周期。过去三年我们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增速与疫情前相比,不升反降。“但我们举债的空间很大,因为我们的通胀水平比较低,外部约束也不多,所以我们完全有资格增加财政支出。”
货币政策方面,张斌表示,2015年降了185个基点,但疫情以来,经济下行比之前严重很多,一共降了55个基点,明显弱了很多,所以现在被称为“强”。这是正确的。
对于财政政策如何“强化和提高效率”,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哲表示,明年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债券融资、增加政策开发性金融工具、继续使用专项资金等方式来强化。往年结转的债券。优先采取平衡等方式,完善和优化支出结构。
卢哲表示,从“灵活适度”向“精准有力”转变,还需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结构性工具是主要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一方面,在2020-2022年推出的绿色投资、普惠小微等一批低息专项再贷款基础上,高技术制造和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实施,规模逐步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适时对具有结构性增长潜力的领域,如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等领域加大结构性再融资力度,挖掘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