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从“农事中的知识”到“农事中的智慧”——一线观察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聪 魏鸿毅 陈春元
9月23日是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很多人还在想象农民弯腰大汗淋漓的画面时,在全国广袤的农田里,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智能农机的亮相,保姆式耕作管理服务的普及,让这个收获的季节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如何通过“科技存粮”让中国的饭碗更稳?《新华视点》记者在田间寻找答案。
“老式”体验棕榈种植
在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宏伟农场有限责任公司,第九管理区种植户李英军正在田间进行收割、晒谷、收割等早收工作。 . 他身后的55万亩水田已连续两年采用多光谱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采集田间数据,监测各个农时节水稻的长势。
“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对稻田进行航拍和数据采集,结合地面样本采集,生成水稻长势分析图和施肥指导处方图,并上传到农场的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应用平台,为种植者提供。” 宏伟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副主任于海明说,在自家田里的种植户都能知道水稻是长势旺盛还是缺肥。对提高品质、提高产量、节约肥料、降低成本有很大的帮助。
宏伟农场利用多光谱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对稻田进行拍摄后生成水稻长势分析图。(受访者供图)
在全国一些地区,机械化、信息化的新型农业正不断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
在江西省凤城市董家镇富硒稻生态基地,3000多亩金黄色富硒稻正在收割中。丰城市通过建立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解决农民种粮难题,让农民从“知识种田”向“智慧种田”转变。
“以前每逢农忙季节,我就到处找农机,现在市里设立了农机服务中心,全市农机实现了‘云收’,只要手机一碰,就有了。”农机服务上门。” 董家镇种粮大户饶斌说。
在南昌智慧大田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智慧农场里,秋收时节几乎看不到人影。金色的稻田里,无人收割机正在快速收割水稻什么是处方农业,谷粒落入储仓,秸秆切碎还田。
“从春耕到秋收,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智能化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该公司总经理邹太辉表示,得益于无人农机的推广应用,26名职业农民可种植数万亩土地,粮食损失率也大大降低。
“田保姆”让农民变身“甩手掌柜”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魏刚正在查看与合作社签约的1000多名农机操作人员信息。“十一”假期后,农机操作人员将驾驶数百台收割机、拖拉机、运粮车等奔赴玉米收获一线,履行托管职责。
通过实行一套科学统一的作业标准和大垄密种的种植模式,合作社今年在全县委托玉米地49万亩,覆盖8000多户,委托面积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我们合作社主要以产业化服务为主,建立了从县城、乡镇到村的组织架构;全县大部分村都有农机手,每个村的农机手负责本村的经营。客户在耕种和收获的全过程中都有良好的服务体验。” 魏刚说道。
龙江县景山村窝布屯村的高友是合作社聘请的农机手之一。今年,他承担了16个村民共计1300多亩土地的秋收托管任务。“我在合作社工作了4年,养殖水平越来越高,看到合作社提供的托管套餐越来越优化。”
高友告诉记者,今年什么是处方农业,一位没有耕作能力的老村民,将自家的土地委托给他种植。得益于合作社提供的科学种田模式,玉米亩产大幅提高。与几年前的土地流转收入相比,今年该村民的收入有望翻一番。
有了“田间保姆”,农民种地更轻松。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智慧农业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怎么种好”的有力回答。
9月21日,在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武胜宫镇同丰村,当地村民开着收割机收割中稻。新华社记者 陈思涵 摄
江西省吉水县李桥镇种粮大户周小毛今年种了500多亩中稻。但他本人似乎是个“放手掌柜”。中稻收完了,他也没下地,鞋子上连一丁点泥都没有。
“我与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托管合同,育苗、耕地、移栽、施肥、收获、销售都不用操心,管沟供水就可以了。”工作日供应。” 周小茂说,现在粮食不愁卖不出去。田先生每年有两三百元的稳定收入。
井冈山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冯小青告诉记者,公司2015年开始在吉水县探索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优质水稻种子、配套农资、农机具等社会服务。服务和粮食储存。如今,订单面积已达21万多亩,约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
与以前相比,购买农业社会服务就像是看菜单点菜。冯小青说,公司不仅提供全程托管的“专职田间保姆”服务,还提供购买单项或多项农业服务的“钟点田间保姆”服务,农田托管形式更加丰富。
“农民”不再是“农民”
金黄九月,风吹稻浪。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85后”农机操作手卢桂正赶着对收割机进行检修,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
卢贵德是北大荒人的第三代。40、50年代,开荒大军开进北大荒。卢指南的祖父卢诗然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凌晨3点30分醒来,满天繁星归来。他们吃冷冻包子,喝雪花汤。” 此后,技术不断进步,父亲卢树民用上了拖拉机和收割机。到了卢指导这一代,只需轻触插秧机上安装的平板电脑,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插秧机就会开始在田间工作,绿油油的秧苗就会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现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首先由我们的农机操作人员掌握,待技术成熟后再推广给农民。” 卢向导说,农闲时节,他会教种植户比较不同品种的水稻和化肥,帮助他们改进种植技术,操作先进的农机具。
从“六脚”扛牛到“四脚”拖拉机,再到无需下地的无人智能作业,新时代的“农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
9月8日,航拍无人机对宏伟农场有限公司稻田进行实地考察(受访者供图)
他们中有农艺大师、农业技术人员、长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也有曾经办厂的企业家。他们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新型产销模式,推动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村电商、农旅融合发展,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没想到我一个‘农民’,竟然有机会站在大学的讲台上!”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种粮大户闵晓明种田16年。要有胆量和面子。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选聘工作从校内延伸到田间地头,先后聘请了18名年龄在30-55岁之间的“农民导师”继续深造。对于农民和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辅导。这些“农民导师”享受着副教授级的待遇。
“农业现代化加之一大批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将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智慧农业与农业对外经济处处长陈训宏说。在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为农业赋能,我们的饭碗就更稳了。